导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民主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邓小平对腐败现象的产生根源、治理措施、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都做了深刻的思考和精辟的阐述,其反腐倡廉思想既
有治本之策,也有治标之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系统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深刻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对当
前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萌芽
1931年8月,邓小平奉命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时任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
,伪造通行证私自贩运物资到白区出售,谋取私利。案发后,毛泽东力主严惩谢步升,红都瑞金打响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惩治腐
败分子的第一枪。邓小平针对此事件指出:“我们苏维埃政权建立才几个月,有的干部就腐化堕落,贪赃枉法,这叫人民怎么相信
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政府?”邓小平对此事的态度充分表明了他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意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廉政建设,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他严厉批评了少数
党员中存在的脱离群众、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不奉公守法,甚至自成一帮,消极怠工,贪污腐化,互相包庇等现象。
这段时期,邓小平对在根据地和解放前开展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了十分精彩论述,对如何正确处理党和政府的关系,实行民主政
治等进行了思考。这说明其反腐倡廉的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二、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
在建国前,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把反腐倡廉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
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为了防止党执政后腐败现象的产生,防止“人亡政息”出现,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响了经
受胜利和执政考验的警钟。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对此坚决拥护,并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思
考,他说:“产生这些倾向的根源,是这些同志认为革命胜利了,可以睡觉了,可以骄傲了,应该享福了,不必努力了。这是非常
危险的。”[3]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从思想上挖掘出了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对当时的党员干部产生了巨大警示作用,并为纠正这一不
良现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与突破口。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对廉政建设问题作了诸多论述。针对共产党执
政后一些党员、干部中滋生的种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他正确分析了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颇有预见性、科学性的
解决措施,如他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监督”、“执政党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党的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等观念。这标
志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已经形成。
三、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
“极少数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非常不利于恢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
亡的问题。”这一讲话表明了他对腐败现象的深刻认识和严正立场。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认为反腐败斗争是防止我们国家
被和平演变和社会主义变质的重要保证,要求全党反腐败斗争意义的认识“应该提得更高一点,看得更深一点。”,面对西方敌对
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他严肃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要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
社会主义,就会被资本主义所侵蚀腐化。这就把党风问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反映出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
反腐败问题的战略地位和对全局的重要作用,这是邓小平对于反腐倡廉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反腐倡廉思想的核心。
1.从思想认识和制度体制两方面挖掘了腐败滋生的根源
邓小平认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是党内腐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我国社会中的许多腐败现象,如以
权谋私、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贪污受贿等,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
、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
总病根。”在对党内滋生腐败现象根源的认识上,毛泽东认为腐败是剥削阶级的产物,党内出现腐败主要是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
袭。因此,在反腐策略上,毛泽东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抵制剥削阶级思想的腐蚀的运动。邓小平在借鉴毛泽东反腐思想基
础上,对腐败产生的原因作了更深入的分析,结束了把腐败现象看作是一种思想作风问题或阶级斗争的表现,突破了认识上的框架
,深刻揭示了制度反腐的重要性,推动了我国反腐败斗争从权力反腐到制度反腐的重大转变,实现了反腐理论的新飞跃。
2.在处理发展与廉政关系的总原则上提出了两手抓的原则
在处理发展与反腐倡廉的关系上,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的总原则,“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要把反腐倡廉同改革
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措施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来认识把握它们。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若偏离经济建
设这个中心,不顾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廉政建设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进行。只有把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结合起来,才能使党的政策
更加鲜明,更能获得人心,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走。
3.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反腐败是长期的经常
的斗争,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开放
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
改革过程之中。”他明确提出,反腐败既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他告诫全党,指望反腐败
斗争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在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
设方面采取了邓小平对反腐败长期性、经常性的认识,在理论上否定了那种反腐败抓一阵子就过去了的错误观点,确定了长期持久
深入开展反腐斗争的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对当今反腐败斗争的启示
在当前反腐败斗争中,重温和回顾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及其实践,其意义在于能够启发人们对反腐败的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有利于现时反腐败斗争的开展,有益于今后党的建设。
1.反腐倡廉要常抓不懈
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解决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估计到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
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为了使我们党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必须要抓住反腐败这个重要环节不放松。在反腐倡廉建设上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增强现实紧迫感。在工作部署上,要坚持把战略性目标与阶
段性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使反腐倡廉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2.反腐倡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搞西方的那一套。”廉政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如果
不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反腐倡廉建设就会偏离方向。我们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党领导下,确立正确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
思路和领导体制,作出符合实际的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保证反腐败斗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
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3.进一步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
邓小平多次强调“法制不健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源之一”,“制度才是清除腐败的治本之策”。因此,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是当前反腐败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制定、修改和完善党风廉政法律制度,弥补制度漏洞。目前《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规划中提出的一些法规制度已初步建立,一些法规制度还在调查,我们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