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思淫,有权不谋私,为官一身清,人格重如山,我国古代一些为官者,不仅廉政自律,洁身自好,恪守为官之道,而且留下了许多的廉政故事,读后发人深思,裨益匪浅:
古代廉政故事(一)
白居易的自责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向关心民间疾苦。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带领百姓增筑堤防(即现在的西湖白堤),蓄水灌溉,使用沿湖农田免于干涸。
白居易离任回家后,常回顾与反省往事。一次猛然想起他在杭州为官游天竺山时,曾带回了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如果游客都这样做,天竺山还有什么美?他觉得自己破坏了大自然的美,对不起天竺山,这过错抵得上贪污千金,损害了自己的清白。
于是,他诚挚地写下了这样一首类似“自我检查”的自责诗:
三年为刺史,
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
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
无乃伤清白。
“诗为心声”,白居易这种严以律己的精神多么值得后人学习啊!
古代廉政故事(二)
刘宠清名举世传
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勤政爱民,郡风大变,离任时,郡中老人赠一百钱,他只选一大钱作为纪念,余则却去。后人因建“一钱太守庙”颂其廉洁。元人王克敬曾赋诗赞道:
刘宠清名举世传,
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路多能者,
也学先生拣大钱。
为官之人就应当“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
古代廉政故事(三)
刘孟扬和他的《戒贪铭》
清末民初,天津知名人士刘孟扬(1877-1943)曾任天津《大公报》主笔,后当过三河县知事,做官时两袖清风,颇有政声,他写过一篇《戒贪铭》短文,极有见地。
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
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
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惭。
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
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
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
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
富贵等浮云,荣虚能几日。
人生数十年,所争在没世。
古代廉政故事(四)
宋朝著名的廉政戒律
山西省新绛县的古州衙大堂墙壁上镶有一块古碑,镌刻着宋朝著名的廉政戒律《文臣七条》,古今可铭:
一曰清心,谓平生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廉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威猛。
四曰贵实,谓专求实效,勿意虚誉。
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古代廉政故事(五)
李汰“黄金难换腐儒贫”
明朝时李汰,文章颇有功夫,受到朝廷重用。他虽身居要职,在钱财面前却毫不动心。一次,他赴福建主持秋闱考试,抵闽后,许多考生连夜上门行贿通路子,被李汰一概拒绝。入夜,又一考生叩门而入,送上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主考官给予通融。李汰当即十分明确地答复:不行!把送礼的学生打发走之后,他挥笔写下拒贿诗一首,以表露心迹。第二天,在科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诗曰:
义利源头识颇真,
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
须知乾坤有鬼神。
良心金不换,贪欲鬼神知,是李汰不贪的理由。
古代廉政故事(六)
羊续悬鱼拒贿
东汉时,庐江太守羊续,从不受礼。有下属知其喜欢吃鱼而献上,羊续再三拒绝不成,便将鱼悬挂在屋檐下,直到鱼晒成鱼干,终不享受。此后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羊续也因此被称为“悬鱼太守”。明代于谦感其心志,吟诗赞道:
喜剩门前无贺客,
绝胜厨内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外,
闲阅床头几卷书。
古代廉政故事(七)
去时还似来时贫
明代信阳知州胡守安,任满离职时曾写了《任满谒城隍》诗::
一官来此几经春,
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
去时还似来时贫。
向城隍表达衷心,向民众表明心迹,坦荡为官司,来去轻松。
古代廉政故事(八)
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朝叶存仁,为官20余年,毫不苟取。一次,他离任赴京,同僚们认为叶存仁平时不收礼,怕拿人手软。这次临别,待黑夜暗中馈赠,想必他是会收下的。于是,他们备礼兼夜登舟相赠。叶存仁面对礼盒作诗道:
月白风清夜半时,
扁舟相送何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债,
不畏人知畏己知。
古代廉政故事(九)
不带秦川一寸棉
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作知府,清廉正直,重士爱民,政绩卓著。离任之日,民众拦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动,写诗相赠:
罢郡轻舟回东南,
不带秦川一坟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古代廉政故事(十)
苏东坡因诗入狱
北宁熙宁二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为参加政事,推行新法,甚得神宗皇帝宠信。但是,遭到朝廷内外大小官僚的反对。苏东坡对此持不同政见,借物抒情写了一首七绝:
凛然相对敢相欺,
直干凌云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本是一首咏物诗,却被国子监博士李宜和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诬陷为反对新法,把皇帝比作“蛰龙”(即地下的龙)而不是颂为明君,并上奏神宗皇帝。神宗见奏,下令查清此事。二李持皇帝手谕,将苏东坡下狱问罪。
东坡入狱后,王安石非常反感,立刻上书宋神宗,请求释放苏东坡。神宗皇帝早知苏东坡才识过人,便说:“他歌颂‘桧树’,与我何干?”下旨释放了关押了4个月的苏东坡。
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严于律己,加强思想道德和作风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特别是他们留下了的“三字经”,不失为防治领导干部“腐败病”的一个很有效的良方:
现代廉政故事(一)
周恩来同志“三不沾”
周恩来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给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规定了“三不沾”——“私人的事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亲属来机关探亲,就餐自己买票,不沾集体的财富;不得以总理的名义接待或收受礼品,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其人格风范受人尊敬。
现代廉政故事(二)
彭德怀同志“三原则”
彭德怀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有一次,他南下检查战备和国防工程,回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家做客。许世友在桌上只摆上四样菜:炒豆芽、土豆丝、烧豆腐、炒肉。对许世友的不客套,不摆谱,不铺张,彭德怀十分高兴地说:“我们都有是“出家人”,都应该爱国家之财,爱人民之财。管“公”的人要牢守三条:第一自己不贪,第二不给人家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 非常受人推崇,被称为彭德怀同志的“保公三诀”。
现代廉政故事(三)
陈毅同志“三不要”
陈毅同志最痛恨资产阶级的假公济私行为和利己主义,在父母回四川老家时,他对陪送的同志提出了“三不要”——“把两位老人直接送到我妹妹家中,不要惊动省委;找普通民房住,不要给机关要房子;家中的事自己解决,不要向国家伸手”。
现代廉政故事(四)
陶铸同志“三不准”
1958年陶铸同志在广东期间,一次去探查工作时,有位县委领导设宴招待他,他十分恼火,坚决不参与。从此,每到一处,就约法三章——“不准请客、不准迎送、不准送礼”。为党做到一身清白,廉洁奉公。
现代廉政故事(五)
朱德同志“三节俭”
朱德同志长期担任革命军队的总司令,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三节俭”——“生活节俭,从不特殊、穿衣节俭,一套军装可穿数年,袜子补了再补,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及家人节俭,不得搞任何特殊”。人们都称他为军中节俭表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