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廉政文化
古代廉洁小故事12篇
科尔沁区人民检察院          2016年11月21日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古代廉洁小故事10: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是历史上有口皆碑的清官,他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使、御使中丞等职,他一生廉洁奉公,秉公执法、不循私情,为民实事,有一次他的堂舅倚仗包拯的势力, 横行霸道,欺压贫民,被人告上官府,包公下令将他的堂舅传来,升堂办案,查清事实后,依法惩治七十大板,从此,他的所有亲戚再也不敢倚仗势力欺压贫民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1:海瑞一身正气

海瑞于公元1514年出生的海南省海口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四岁丧父,母亲知书达理,教子有方,爱之不失其严,嘉靖25年海瑞入乡试,上“平黎策”,反对以镇压手段对待黎族人民,主张开道置县,以靖乡土的办法,为同科这咋舌。中举后,出任福建省平教渝,到任即告诫学生,严禁给老师送礼,嘉靖27年,任浙江省淳安知县,他在任艰苦朴素,穿布衣、食粗粮,种菜以自给,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因事路过淳安,沿途勒索钱财,挑踢驿吏供应不周,竟把驿吏倒悬起来,海瑞得知大怒,立即将其捉拿,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宝没收入库,另写信告之胡总督;“有人在我县冒充胡公子,沿途仗势欺压人民,为非作歹,勒索钱财,我认为总督必无此儿,系冒充,为免败坏总督名誉,已将其捉拿归案,非法所得没收入库,驱逐出境。”嘉靖晚年,华天酒地,不理朝政,海瑞冒死劝谏;“,,,,贪官污吏横行霸道,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如陛下能翻然悔悟,与众臣共谋天下利害,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这劝谏,使嘉靖勃然大怒,海瑞因此而入狱,后穆宗继位,海瑞获赦。

海瑞出狱后,任应天府巡抚,他首先深入民间,得知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官僚地主阶级强占,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他第一个就拿曾任宰相的徐阶开刀,徐阶一家就占有四十万亩土地,海瑞勒令他立即退出三十万亩,分给农民,并将他作恶多端的弟弟徐陟捕之入狱问罪,其他大户慑于威力,自动退田,这事深得民心。


古代廉洁小故事12: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系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考取副榜贡生,清顺治13年,他45岁时被任为广西罗城知县,这里是大山深处的穷山沟,经过20多年的战乱,只有几户人家,他们有的外逃、有的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同时这里瑶汉人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互相仇杀,社会十分混乱,他到这里后,在竹丛中找到了县衙,垒土为案,开始办公,在这里他不以为苦,反认为自己责任重大,他把群吏召来,了解实际情况,一面张榜告示,招抚流亡,一面奏请免徭役,宽赋税,奖励农耕,复苏农村经济,同时严保伍、勒乡兵,保证社会治安,经他的治理,几年之后,稻穗遍野,牛羊满山。于成龙自己生活十分艰苦,老百姓富裕了,纷纷向他送礼感谢他,他不收一文,他在罗城若干了十年,招流亡、办学校、定婚丧这制,使罗城的面貌一新,他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后调任黄州知州,罗城人民遮路呼号,追送数百里。

黄州较罗城富裕,但盗贼却不少,于成龙善于捕盗贼,他知道有的盗贼是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因此他采取恩威并用的办法,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以盗制盗,他抓获了巨盗彭伯龄,先不办其罪,让他捕盗自赎,盗贼无一漏网。经他的严格治理,黄州土方治安大大改观。

于成龙做官从不带家属,穿布衣,平时只以青菜下饭,人称为“于青菜”,他一生廉洁奉公,光明磊落,不管在哪里为官,都深受百姓爱戴。他一生的艰苦生活,见者无不为之落泪,他死后,罗城、苏州、黄州人民为他争着立祠堂,康熙亲书;“高行清粹”四字为祠额,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


古代廉洁小故事13:康熙说他是“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新任的官员要给上司送礼,请求以后关照,但张伯行拒绝送礼。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任内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

  二年后,江苏发生科考大案,副主考赵晋内外串通受贿舞弊,发榜时,江南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总督噶礼会同户部尚书、安徽巡抚等人会审此案。由于噶礼受贿干预,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则反过来诬告张伯行。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同时解任,再命主审官审理。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第二天,扬州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

  最后,案子审理下来,康熙皇帝亲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争相庆祝,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万人进京到了畅春园,跪谢皇恩。可见张伯行受人民爱戴之深。

  雍正二年,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尽职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