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廉政文化
一生清正、万世流芳的崔戎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检察院          2016年11月22日  


   崔戎,字可大,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他由科举入仕,以关心百姓疾苦利害为己任,积极主动地为百姓办好事。在担任剑南宣抚使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废止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姜芋钱”,取消税外增税,使百姓负担合理,公私兼顾,获得百姓爱戴。

  崔戎关心百姓疾苦,以在华州刺史任上最为显著。唐代中后期,吏治日趋腐败,官吏贪污受贿习以为常,反之倒显得不正常。按照惯例,华州专门“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崔戎到任后,对这笔钱分文不动。他离任之时,为了革除官场这个弊端,就召来部下说:“这些历年积累所得的钱财,全部留给军队,专门用来改善士兵的生活。”华州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敬佩这位清廉爱民的刺史,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他将升为兖海沂密观察使,但百姓依然不愿让他走,他离开那天,华州百姓扶老携幼,蜂拥而至,阻断了道路,使他无法上路。父老们甚至脱去他的靴子,弄断了他的马镫,以此举表达决意挽留之情。一些人还聚拢到负责调动官吏的专使面前哭诉,求专使上奏皇帝,收回成命。专使深为感动,答应代为禀奏。

  崔戎行程被阻,脱身不得,便劝慰百姓不可违抗朝廷旨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挽留大人,触犯了皇帝,皇帝不过是杀我们几个带头前来的无用老人。只要大人还能留在华州,我们就是被杀,也心甘情愿!”

  这样由白天僵持到黑夜,百姓依然不肯散去。崔戎迫于无奈,只得半夜里单身匹马,悄悄溜走。父老们发现后,便挑灯追赶,直到明知再也追赶不上了,才返回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