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皆以清廉著称于世。魏文帝时,胡质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其子胡威,晋武帝时官至青州刺史。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他之所以日后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任荆州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褐衣书箧而已。”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由于家中并不富裕,以至于去看望父亲时竟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好骑着毛驴独自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刺史之子后,无不惊讶,又无不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沾,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卒于青州刺史任上,朝廷因其政绩突出,且为官清廉,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加封谥号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