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英同志是奈曼旗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从事检察工作24年,她始终心系群众,服务一线,在平凡岗位上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群众亲切誉为“微笑控申接待员”。十几年来,她办理的群众来信来访多达1600余件次,均做到了件件有交代、案案有结果。
有一种信念使她忠诚
张承英同志1991年11月从事检察工作。24年来,她从书记员到助检员,再到检察员,从办公室打字员、现金员到控告申诉检察科内勤、侦查监督科干警,再到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从一名普通干警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名环节干部。无论身在哪个岗位,她都热衷于检察事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在控告申诉检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更是默默耕耘、甘于奉献,一干就是十几年。
“站在群众立场,我懂得了,群众要我们做到的,有时就是一句暖心的话,一张微笑的脸和解开他们心结的谜底”。这是张承英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2年5月的一天,赤峰市一位老大娘领着姑娘和儿媳找到张承英,说儿子在奈曼出车祸没了,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相关部门还没有任何处理结果。当时,老大娘紧紧拉着张承英的手说:“领导啊,这儿我一个认识人也没有,来了好几趟了也没找出个结果,时间长了,我怕我这儿子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你就帮帮我吧!”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得张承英心里非常难受,她马上扶着老大娘坐到沙发上,给她倒上一杯水,让她别着急,慢慢说。老大娘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张承英耐心听她把事情原委说完后,安慰她:“大娘,您先别着急,任何案件都得走法律程序,您先喝点水,我跟交警部门联系一下,先了解了解情况”。随后,张承英与交警部门办案人员取得联系,了解了案情,她在电话中叮嘱办案人员及时把案件办理情况与老太太沟通。举手投足间,老太太脸上的焦虑渐渐散去。临走时,老大娘拉着张承英的手不停颤抖:“丫头啊,你看我们非亲非故的,我又是个外乡人,你还对我们这么好,你真是一个好人呀!”
不管份内份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在从事控告申诉接待工作的16年中,张承英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类似这样平凡、琐碎、单调的事情。十几年来,究竟接待过多少上访群众,平息了多少怒火,和解了多少仇怨,澄清了多少误会,张承英自己也数不清了。但那些敢于进京赴呼告状的上访者心里清楚,一进到控告申诉接待室,一见到张承英,就像回到家里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平息了怒火、没有了怨气,仿佛大海接纳清流也包容泥沙一般。
2014年3月12日,义隆永镇的张大娘来到检察院接待室,进屋就开始嚷嚷:“检察院无论如何也要给我做主,明明是我栽的树,却让别人给要去了,要是不给我解决,我就死在这里”。看到情绪异常激动的老人,张承英急忙端上一杯热茶,让她稳定情绪慢慢说。原来,1984年张大娘和村里另外5户村民共同造林时与别人的树地发生了边界纠纷,后经乡政府确权,法庭调解,双方协商将林地和林木所有权给了敬老院。村干部当时口头答应给张大娘等5户村民经济补偿。但因村委会换届,补偿款一直没有到位。为这事,张大娘找了很多部门都没有结果,便到检察院来讨个说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张承英认真审查了所有书面材料,对老人说:“你们和村上签订的协议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基础上的,按照法律规定是合法有效的,至于村干部口头答应补偿款一事,因协议上没写,这样是无法得到法律支持的。但是我可以帮你把情况反映给乡政府,看看能不能给你一定的补偿,如果成了,我们得感激乡政府,如果不成,也别再找了,你看这样行吗?”老太太觉得有道理,听了张承英的劝告。
法里法外公正公平,强者弱者一视同仁,这是张承英一贯的工作原则。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检察官轻易能做到的,普通百姓却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用张承英自己的话说,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说到底就是要在接待群众过程中,真正实现思想上的“零距离”、行动上的“零距离”和成效上的“零距离”。
有一种责任使她拼搏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服务全覆盖,2000年始,奈曼旗人民检察院着手开展法律监督触角向下延伸的工作尝试,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和参考,历史的重任再一次压在了张承英身上。她没有回避,更没有退缩,而是勇挑重担,带领控告申诉检察干警大胆实践,变坐堂办案为带案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巡访,收到了有案办案、无案宣传、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良好效果。下访巡访工作中,张承英总是身先士卒,敢闯敢冲,不知疲倦,因为她深知,她肩上扛的不仅仅是党组的重托和群众的信任,更是作为检察人那份沉甸甸的道义与责任。
“对案件认真负责,对群众抱有真情,是做好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群众与我们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感情就会越来越深”。在下访巡访时,张承英经常这样向随行的年轻干警言传身教。
2010年3月,张承英同志在青龙山镇集贸市场下访宣传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风尘仆仆地找到她,话还没说,这个汉子哭了,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张承英立即安抚他:“不要这样,是不是遇到难事,我们帮你想办法”,等他稳定了情绪,才问清楚了缘由。原来这名男子姓崔,是当地的村民,因故意杀人罪曾在17年前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后因立功减刑,被提前释放。可崔某的土地却被村里在二轮土地承包时给分了。没有了土地,家里70多岁的父母和离婚后妻子扔下的女儿,一家老小的生活成了难题。看着他期待的目光,张承英想这件事虽然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但也不能一推了之。经张承英多次与当地政府、村干部沟通协调,最后村委会在村内为崔某调剂了耕地。得到土地的崔某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张承英,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我有地种了,终于可以踏实过日子了!”
“不把上访群众当成刁民,而是当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位置找准了,工作就好干了。”这是张承英处理群众问题的经验之谈。在认真服务群众工作中,张承英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处理信访问题的内在规律,她总结出“三个熟悉”的工作原则,即熟悉案情,熟悉化解矛盾的关键点,熟悉信访人目前的工作、生活及心理状态。同时,她创造性地提出了 “请”字当头、“问”字优先、“审”字贵细、“答”字在理、“帮”字贴心的“五步接访工作法”。在接待每个上访人的工作实践中,正是坚持并运用了这样的原则和方法,张承英总是能够找准每起案件的矛盾或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2013年10月,张承英接到了市院交办的李某某申诉案。李某某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原来在奈曼旗章古台中学任教,现住吉林省东辽县白泉镇明义村,因犯强奸罪于1976年1月10日被奈曼旗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他的妻子对此判决不服,多次提出申诉。出狱后,夫妇二人走上了漫长的上访路,多次到有关部门闹访。张承英接案后第一次见到李某某时,他激动的说:“检察官, 根本没有的事儿,我真是被冤枉的”,说着就痛哭流涕。李某某的真情实感先入为主地打动了张承英,她想在老人有生之年还他一个清白。此案时间跨长达37年之久,涉及平反昭雪、刑事赔偿、涉及恢复待遇等诸多问题。压力归压力,下决心弄清案件事实的张承英,更加谨慎处理此案。由于老李服刑7年,性格变得十分孤僻,对司法机关抵触情绪很大,并且言语非常偏激。为取得他的信任,张承英对老两口的每次来访,都热情接待,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关心吃住行。当得知他们靠农村低保生活时,便自掏腰包帮助垫付住宿费。老李夫妇被张承英的真诚举动所感化:“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就信着你了,哪也不去了,你给我们好好看看卷,给我们个结论。不论结论是什么,就听你的了”。为了查明真相,也为了当事人的信任,张承英审阅原案卷宗,制作了长达30多页的阅卷笔录,结合卷内证据情况,认定当年老李欲实施强奸事实基本清楚,但按现行法律标准属于强奸未遂,原案没有办错。信任张承英的两位老人接受了案件的处理结果,临走时紧紧握着她的手说:“谢谢你,给你添麻烦了,案子的事我们信着你了,再也不找了,再来也是来看你。如果我们户口在这儿,有你照顾着该多好呀”。案子平息了,可想到老人临走时说的话,张承英心里就不是滋味,事后她多次电话联系吉林省东辽县信访部门,帮助老两口解决了城镇低保和住房问题。
有一种态度使她奉献
出生在奈曼,性情中有着奈曼人固有朴实和真诚的张承英,自当上检察官的那天起,就用一颗仁爱和质朴的心对待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尤其是对待来自最基层的普通百姓。在张承英的眼中,善良的群众只因心中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疙瘩,才会被迫来上访,而解决涉检信访老案如同治病要除根一样,一些表面的诉求往往掩盖了上访人的真实心理,如果不认真分析、调研,就有可能事倍功半,难以达成实效。
从2002年开始,老冯就多次举报单位领导有经济问题,检察机关几经调查核实,因其举报内容不属实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冯某某对此决定不服,从此不断重复上访。期间,检察院针对此案几次更换承办人,并多次反馈答复,其仍继续缠访、闹访。面对这件棘手的信访难题,张承英没有简单的一推了之,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她想如果在讲政策、讲法律的同时,能够及时从生活上给予帮助,一定能够感化他那颗固执的心。于是张承英在掌握充足证据后,依法启动了人民监督员程序,支持不予立案决定。结束后,张承英对老冯说到:“老冯,你到处上访,不能说明你有错,只能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让你受委屈了,我们代表政法机关向你道歉。几年来,由于你多次上访,影响了你和家人的生活,我们感到很痛心。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尽管可以向检察院反映,我们将和有关部门沟通,在生活上给予你一定的帮助。”张承英的一席话,春风化雨般彻底打开了老冯的心结,他主动表示“从此不再缠访”并签下了息诉罢访承诺书。在张承英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这起长达10年的信访积案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在工作上,大家都觉得张承英是一个强人,但作为女人,她内心也有脆弱的一面。2013年底,她的父亲突然得了脑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当时她丈夫因下岗在外打工,儿子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镇第二小学任特岗教师,怀有身孕的儿媳在内蒙古党委机关幼儿园工作,夫妻两地生活,家中还有一位近80岁的婆婆和一个刚刚考入大学的女儿,她本人更是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常年服药。在父亲住院的这段时间里,她整天奔波于医院、家庭、单位之间。面对要兼顾家庭、事业的重大压力,她自觉身心疲惫,深感力不从心。作为一个女儿,她有义务在父亲床前尽孝。作为一个母亲,她有义务经营好家庭。作为一名检察官,她必须尽到她的职责,干好本职工作。时值年末,大量工作需要收尾,控告申诉检察科人员又少,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又是一科之长的她,没有因家庭的困难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每天看到的依旧是她忙碌的身影。
就这样,寒来暑往,倔强刚强的她把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全部融入到她所热爱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中。在她的带领下,奈曼旗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接待室连续两届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接待示范窗口”。她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评为全区优秀接待员,同年4月以最美基层检察官入选全区第二十八批典型人物,在内蒙电视台“草原儿女赞”、内蒙古日报“最美中国人、草原儿女”专栏进行宣传报道,2014年12月,获评全区“十佳法治人物”,并当选第五届“感动内蒙古人物”。
24年的默默坚守,24年的无声付出。张承英用微笑与真诚擦亮了控告申诉接待窗口,诠释了当代检察官执法为民、热情服务的内涵,印证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作者系奈曼旗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