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者,古为那些顶戴花翎、吃皇粮、掌大印、坐轿子的人,今指那些在国家或地方上以及企事业中掌有相当权利、承担相应责任并享有相应利益的领导干部。从古到今,不论官大官小,说到底都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为官者要想做好每件事,由此受百姓拥戴,能够一呼百应,首先要有好品行、好作风;要想在群众中有好口碑、好形象,必须讲究一个“慎”字。
一曰慎始。凡是为官者都面临两条路。一条是标明“清白”的锦绣前程光明路,一条是写有“腐败”的万丈深渊不归路。大凡为官者没有一个不明白这“两路”利弊关系的,但是,总有人因错走了第一步而误入歧途,当然,更多的人由于做人慎始慎终而流芳百世。
东汉时,有叫羊续者做人可谓清清白白,他出任南阳郡太守时,社会风气十分庸俗,奢糜成风,官府请客送礼、托关系办事的现象相当普遍。羊续下决心从自身做起,扭转这种坏风气。上任没几天,一府丞献给羊续一条活鱼,让羊续尝食,羊续不好当面拒绝,便“受而悬于庭”。后来那府丞又一次进献,羊续便指着悬挂在院中的鱼让他看,府丞见之惭愧而退。宋代著名诗人徐积在《和路朝奉新居》诗中赞道:“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明人于谦亦有诗咏云:“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外,闲阅床头几卷书”。
古人云:“君子慎始而无后忧”。在羊续看来,收吃一条鱼倒算不上什么大事,但稀里糊涂而食之,必然会被“鱼”所“腥”扰。常言说得好,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拿了吃了,于明镜高悬的大堂之上属下怎么看你?在是非面前是否还能够说话底气十足把腰杆子硬起来?如果第一次就“嘴巴子抹石灰”,丧失了做人的原则,那么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就会因此而继续“糊涂”下去,人就会在腐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古人皆深知其理,那么我们现代人又当如何呢?笔者以为,为官,就要有为官的操守,第一次面对有人给予“美食”、“美钞”和“美色”诱惑的时候,不管它多“美”,务必要“慎始”,避免在第一次吃、第一次喝、第一次拿、第一次玩的“难得糊涂”中,损了大德、失了大节、出了大事。
二曰慎独。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老一辈革命家所言重在“慎独”,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为官独处当慎。
明代有个叫曹鼎的人,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任泰和典吏时,押解一名绝色女贼,因来不及赶回县衙,共宿荒山野庙。夜间,那女贼为了逃生,频频暗送秋波,屡用色相勾引。曹鼎刚开始心猿意马,情急之下,用纸写下了“曹鼎不可”四字贴在墙上,作为对自己的警戒。写了撕,撕了再写,如此反复,直到天亮,终于抗住了女贼的诱惑。显而易见,曹鼎之所以能抵制住女贼色相勾引,靠的是“慎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其力来自于思想道德与个人修养。
道德是人之行为的“控制器”,一个人的修养则决定于道德的高尚或低下。由于人的道德品位之差,遇事必定形成可控和失控之别。人的修养和道德大凡在众目睽睽之下会呈现出一种外控与自控的“双控”状态,其诱惑往往是无机可乘的。而人在独处的时候这种状态便由外控和自控转向了“独控”,当诱惑乘虚而入时,一个人“慎独”的自控自约能力将受到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曾有些领导干部很喜欢把“慎独”或类似拒腐防变的警句挂在墙上或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这种“曹鼎不可”的警戒之风,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只是为了“摆样子”“壮门面”就不能与“曹鼎精神”相提并论了。因为只有“虚实结合”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方法。所以说,一个干部道德水准的评定,当要看其“慎独”之能和“慎独”之实。
“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我们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自觉性,按照一定的道德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视“独”为险,视“慎”为要,所思所虑所作所为不悖于为人之本、处事之道,才会受到群众的拥戴和敬仰。
三曰慎微。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据传,北宋年间,博州有位大官,极为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书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大事,马上命令公差点燃大蜡阅读。孰料读至半途,他又命差人将官家的大蜡熄灭,燃起自己买的小烛续看。公差们大惑不解:难道官家的大蜡还不及自己出钱买的小烛亮吗?后来得知,那封信里有一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家小事,这才灭官家之大蜡点燃起自家之小烛。公差们私下偷论:大人可真会算小账啊!
其实,自古人生两本账。一本是“生活小账”,一本是“人生大账”。“小账”虽小须慎算,“大账”重大要重计。若在“小账”桌上打“小算盘”,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在“大账”面前吃“大亏”、乱“大谋”,甚至进“大牢”。文中州官“灭官烛看家书” 之举,小中见大,“慎微防萌,以断其邪”可谓大家风范。
古人又云:“细微苟不慎,堤溃自蚁穴”。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上,不仅要把“防微杜渐”挂在嘴头,还要牢记在心头,落实在手头。坐上了官椅戴上了官帽,必须要避免因官大而不拘小节,大嘴一张就乱吃乱喝,大煞廉政之风景;既担大任更要避免因权大而胆大妄为,大手一伸就“接”就“捞”,让群众大失所望。切不可步成克杰、胡长清等一类少数人因小而失大的腐败之尘,淡化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丢了共产党党员先进性。当干部应当懂得“蚁孔溃河,流穴倾山”之道理,微物不可全轻,小事不能小觑。在大大小小的事务来往中,要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考验。不要忽略恶小而积成大错,不要“天堂有路而不走,地狱无门非要进”。每走一步都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莫因小小一步错,丧失了政治生命,丧失了自由,去“大狱”大悲大恸。
四曰慎权。民间俗语叠出不穷,教益之言颇多,但亦有颓废之语,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就是一例。权者有权当用当处。然而,有些滥权者截然不同,惟恐权力“作废”时悔之,所以趁权力在握,尽享其乐,结果是尽遭群众非议与唾弃。久而久之,丧口碑,失民意,跌跟头,权力真的就作废了。口碑树民意,民意助权威。古往今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清廉之官,比比皆是,均是时下为官者树形象、立威信之楷模。
康熙年间,有朝庭命官叫汤斌,此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生清正廉明,政绩斐然。康熙二十三年,皇帝钦点汤斌出任江苏巡抚。汤斌到任后,体察民情,处处顾念百姓利益,洁己率属,破积习,减税赋,移风俗,济灾民,仅半年时间就受到江苏人民极深的爱戴。两年之后,汤斌高升礼部尚书,离任之日,苏州百姓罢市三日,塞道遮留。汤斌不仅为政清廉,居家也颇有颜回之风,平时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因而他有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豆腐汤”。汤斌的生活清苦,他的故居板门竹篱,简陋异常,其死时家里仅剩下8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其清风两袖、一尘不染之风范,深受黎民百姓爱戴。
这是为官慎权的典例。所谓慎权,就是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当它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就能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而一旦用来为个人谋利的时候,它又会祸害百姓,危害国家。就权力的特性来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换句话说,权力,可以使人书写出光辉的篇章,也可以把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时下我们有一些干部应当警惕了,如果滥用职权,到处吃拿卡要以满足私欲,迟早会被权力这把“双刃剑”斩下马来的。
五曰慎好。世界丰富多彩,人也各有所爱。不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萝卜白菜,个人的爱好或嗜好,都不足为怪。干部也一样,业余爱好不可厚非。但是,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慎对或过于张扬其“爱好”或“嗜好”,有时会在不知不觉这种被“别有用心者”所“跟踪”所利用,由此导致形象的损害和公权的倾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所以说,对个人爱好要慎之又慎,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因个人喜好而丧失做人和秉公办事的原则。
古今往来,有类似好品行的官员并不鲜见。北宋书画大家米芾有一个弄石的癖好,看见一块好石,竟能作揖下跪,口称“石兄”,达到癫狂的程度。他在涟水做官期间审理一桩人命案,由于罪犯是省里官员的亲属,致使刑部批文迟迟不能下达,这使他愤愤不已。一天,有一人带着几块奇石求见。几块石头小巧玲珑,纹路清晰,巧夺天工,真是世间少见,米芾爱不释手。来人趁机肯请米芾在人命案子上高抬贵手。米芾见说,立即放下爱物,正色道:“我爱石,但更爱百姓,客人不必多说,请回吧。”来人走到门口,说:“米大人清正廉洁,秉公办事,钦佩,佩服。”
当今,类似“心中有杆称”的好官也不乏人,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在他们心中永远高于其它利益。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各企业之间“明争暗斗”,难免会有为了“小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而迎合其“好”的“有心人”施以“计谋”,让我们有些干部防不胜防。由于反腐形势严峻,行贿者自知直接贿赂可能会引起对方警觉,于是,明察暗访、投其所好。一件古董,一幅字画,一顿美餐,一次观光等等,不用出“大格”,不显山不露水就能让个别集权者在各种嗜好的“不慎”中跌进泥潭。于是乎,管工程招标的泄露了标底,管工程分包的放任了管理,管工程监理的忽视了监控等等,最终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个人爱好的被利用而使原则丧失,不但给企业甚至国家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同时,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也由此会大打折扣。
爱好,虽属于个人生活范畴,但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不那么简单了,它与生活情操、业务素质、工作作风紧密相连,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干部的身后有无数只眼睛,应当喜好什么,不应当喜好什么,必须有所区分,尤其对于有损形象或者影响公权的嗜好,必须下决心戒除。尽管有些爱好是有益的、高雅的,也要谨慎而为之,同时还要注意隐“好”,不要过分张扬个人嗜好,谨防别有用心者“见缝下蛆”,投你所好,造成不良后果。
六曰慎终。慎终,即为官离任或卸任要做到清正廉洁始终如一。应该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时的好官容易,做一辈子的好官难。但是,从古到今,做好事的不少,好官也不乏其人。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要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刘宠守得住清贫,守得住节操,如今想想,不禁让我们汗颜。我们这个时代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倒不如一个封建官吏。特别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党和人民做了不少工作,甚至成了英雄和模范的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可惜到了最后,却不甘清贫和寂寞,或为自己和子女留后路,不惜铤而走险,或大捞一把,最终晚节不保,身陷囹圄,断送了本色。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告诉我们“得民心则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告诫我们为“官”者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倒行逆施者是没好下场的。然而,当前有些“官”不懂得这一点,似乎当上领导便成完人,没有自我改造的任务了,于是浮夸说谎,弄虚作假者有之;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者有之;违法乱纪,贪污受赌者有之;奢侈腐化,玩物丧志者有之……这部分人,远离了做人的标准,做出了龌龊之事,别说没资格做官,就连做一个普通公民也只能算等而下之了。是没有好的榜样吗?不是。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张鸣歧等一大批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早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古人云: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干部的表率作用极其重要,它提醒我们为“官”者,不但要“在其位,谋其政”,还要实践中筑牢“三道防线”:一是思想防线。我们对廉政建设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做到思想端正, 始终保持拒腐防变的定力,堂堂正正做人。二是道德防线。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扎扎实实做事。三是法纪防线。要学好法纪,做到知法懂法,清清白白做官。尤其是在离任、卸任之前,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一生清白。
总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不论是在职干部还是离职干部,凡是为官者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 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其心正要有为“官”的认知高度,身正要有为“官”的悟透深度,言正要有为“官”的恪守牢度,行正要有为“官”的践行力度。为“官”把握了这“四度”,加之上述“六慎”也就把握了做人的原则,增加了做事的强度,就能经得起大是大非、大风大浪的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