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为官慎权
官员的道德修养
包头市人民检察院          2016年11月19日  


  道德修养作为个体道德养成的内在机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性的道德修养应当将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等内容涵括在内,本文所讲的道德修养主要是指道德主体依据自己的道德信念,按照所处历史阶段和所属阶级、阶层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定、自我汲取、自我成型的过程,属于狭义性道德修养范畴。

  中外伦理学家历来把道德修养视作个体道德培育的重要环节,如中国古代道教的“修炼”理论、佛教的“修行”理论皆是人类探索出的重要道德修养方法,特别是儒家学派更是大力突出道德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孔子就高倡人的“内自省”和“内自讼”,孟子则力主人的“尽心”、“知性”。宋明时代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更是对道德修养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探讨,如朱熹提出了通过人的“居敬”、“穷理”以“复其性”的道德修养方法,而与其同时代的陆九渊则认为,朱熹“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一种支离破碎的修养之方,与之相反,他提出了所谓“简便易行”的道德修养方法,即天理就在人心之中,修养贵在内求本心,向内用功,而不是向外求索,人只要去“物欲”、辟“邪说”,收拾精神,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就能复本心、明天理。西方的基督教更是高度关注信徒的道德修养问题,将安静与默想、祷告与灵阅、敬拜与禁食、每日反省、过俭朴生活、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等视为基督徒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反观人类伦理思想史上各种道德修养理论,普遍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道德修养的主体性特征。道德之于人类个体具有外在规范性和内在主体性双重功能,亦即人类创造出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更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个人不总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灌输,还能够主动地对各种道德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进行思考、判断、选择和创造。道德修养是道德主体高度自觉性的吐故纳新活动,它通过道德主体与自身道德的弱点作斗争,克服主体内部的各种道德冲突,在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实现道德主体人格的自我同一、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2)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是道德主体同自身存在的各种非道德思想展开斗争。首先是道德理性和本能情欲的斗争。古希腊人认为,人是介于神性和兽性之间的动物,这里的所谓神性就是人的道德理性,兽性就是人的本能情欲。但人类只能做到“以理导欲”,让不合理的自然情欲控制在理性范围内,如果彻底消灭了人的自然情欲,人就变成了神,从这种意义上讲,人只是住在神的近边的动物,用道德理性驾驭自然情欲,使之升华到神的高度将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其次是新道德与旧道德之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道德价值体系也必然会不断更新,每一代人都将面临用新型道德价值体系去改造、克服和抛弃旧有道德价值体系的斗争,它构成了个体道德修养的永恒内容。(3)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提升道德主体的道德境界。道德本身具有的层次系列性特点决定了个体或群体道德必然具有自身的境地和疆界,这就使得对道德境界的研究成为历史上伦理学家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我国近现代以来较具代表性的道德境界理论,一是冯有兰先生在抗战时期所著《新原人》中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即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质朴无华的自然境界;自觉追求功业、名声、利益、官禄的功利境界;明确具备公私之分、义利之辩的道德境界;克去人类私欲、天然人为两相和好、合内外之道的天地境界。二是罗国杰先生提出的三境界说,即自私自利境界、先公后私境界、大公无私境界。无论何种道德境界理论,均把道德境界的改变和升华视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和落脚点。(4)道德修养与人生品味的关系。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品味是区别不同阶级或阶层的能力偏好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他从饮食习惯、家具陈设、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个人爱好等众多层面和视角对法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生品味进行了区分,仔细刻画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左岸品味”和作为工商阶层的“右岸品味”的差别。但需要指出的是,人生品味的雅俗和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性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高雅的人生品味有助于较高道德修养水平的生成,例如高学历知识分子对道德修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可能更加迅速、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一定很高,因为具有“布尔乔亚情调”的小资阶层,其人生品味可能很高,但在很多时候,其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未必胜过所谓“生活品味较低”的工人和农民。

  就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而言,不能局限于道德修养一般理论的探讨,必须找到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的主要路径和方法。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必须着眼于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学思结合。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只向外面学习,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必然无法深辨其真义所在,以至于以非为是,诬枉其所学内容。反之,仅思不学,所思之事无法得到验证,致使疑不能定,精神疲惫,将自己孤立起来,亦将危殆不安。孔子意在说明君子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它启示我们,一方面领导干部非生而知之者,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水平的过程中,如果不学无术,没有建立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必然变得愚昧无知、粗俗野蛮。另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要思而化之,结合自身的道德经验,进行理性思考,择其善者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真正求得理解和把握道德之必然。(2)慎独省察。“慎独”作为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方法,它强调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一丝不苟地做合乎道德的事情,它充分彰显了道德自觉的主体性特征。“省察”强调的是人的自省自讼、自我追悔,不间断地拔除病根,将自己身上坏的念头、毛病、习惯和各种不良倾向消除尽净。慎独省察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以自我性、检讨性、反思性为其主要特征,领导干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己面对自我不道德行为时的羞耻感和自尊心,强化自己实现承诺、完成任务的责任心。(3)社会实践。如果说学思结合、慎独省察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那么,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道德修养问题上的突出特色,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言:“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活动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中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重大政治风浪考验中,去增长才干,去开拓创业,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惟其如此,方能砥砺和锻造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哲学部)